书接上回,你已经释褐结束,但毕竟高中了状元,还有一堆麻烦的事情等着你。
四、中状元,好新鲜
NO4:一系列流水账
四月二十日
吏部引见了你。
四月二十二日
你被授予了秘书院修撰一职。你的二三名小伙伴被授予了编修。
四月二十四日
吏部正式宣旨。
四月二十五日
你再度入朝谢恩。然后又去拜见满汉大学士,给其一拜三磕头。
四月二十八日
你正式上班了!
上班第一天,和二三名小伙伴一起拜谒孔庙和土地祠。
顺便一提,这里的土地神竟然是——韩愈。
然后去报告你的上任日期,把你的档案交给吏部——这样以后就可以领薪水了!
顺便看其他进士选庶吉士(就是说其他进士要优中选优,选出高贵的庶吉士,但你不用,你是更高贵的状元阁下)。
韩愈
四月二十九日、三十日
旁观谁被选为了庶吉士的老师。
替庶吉士去教习老师那里投门生帖。
五月五日
和同期小伙伴们在金鱼池聚会社交。
五月十五日
去请示庶常馆的开学日期。
不要大意。要上学的,不只是庶吉士,也包括你们前三名哦。
没错,就算高中了状元/榜眼/探花,就算比起普通庶吉士你们都有官职了(秘书院修撰/编修),但你们仨还是跟庶吉士一样继续上学!是不是超惊喜!
(学到最后一口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信我,没错的。)
这时还有个小插曲:
你们聚在一起讨论要不要让大学士亲自送你们进馆。如果让大学士来,当然有牌面,但是要花好多钱设席。这次进士里很多都是寒门子弟,所以……
就算中了进士也依然要为碎银几两烦恼呢。
五月十九日
跟进士们一起去向教习老师递交入学申请,接着按次序向中堂(内阁大学士)递交入学申请。(是的,这可是你们超想上学,不是别人逼迫你们的)
NO5:人生新学期,正式开学!
五月二十六日
今天是去翰林院庶常馆报到的日子。
午时,你们一群进士已经在乖巧等候教习老师到任。
你,榜眼、探花,各位庶吉士,都在门外毕恭毕敬地迎接老师,深鞠躬——
老师进了后堂,同科其他进士们都站在孔庙前等着,老师一来,一起向孔老夫子圣像行二跪六叩头礼。
然后去土地祠,给韩愈(别问为什么翰林院土地神是韩愈,连曾国藩都不知道,他还吐槽过这事“胥吏相沿,莫知所自”)一跪三叩头。
然后进入川堂(即穿堂,用以连接前后厅堂),两位教习老师在北面就座,新科进士们则东西相向,站成两排。
此时,在这个庄严肃穆的气氛下,你感觉自己眼神都清澈了。
清代翰林院署图(《唐土名胜图会·卷三》)
不愧是传说中的翰林院,无数学子们梦想的重地,当真是“丹地深严”。很显然大家的感受跟你一样,你偷偷瞅了瞅自己领头的这排——
你后面是董讷(探花)、史鹤龄、夏沅、丁蕙、谢兆昌、唐朝彝、刘泽溥。
你对面那排由榜眼张玉裁领头,后面依次是:潘翘生、张英、储振、卢琦、杨仙枝、王曰温。
大家的眼神都跟你一样清澈了。
好了,不要再看了,赶紧行礼,不要成为那个慢半拍的显眼包——
转向北边,给老师行礼;
转向对面,向同学行礼;
结束。
好,老师和同学都要去签字画押,证明你们确实来上任/上学了。
然后就是领学习资料、认识翰林院前辈同学、大家吃个饭等等……
回家,放假!
但这开心的假期没有多久,不要指望有什么暑假能够让你GAP一下。
只休三天,你就要进馆去读书了。
当然,在庶常馆读书,跟之前的读书不一样——它毫无疑问是一段崭新的旅程,是你人生的光明新起点。
五、尾声
缪彤人生最高光时期的体验结束了,你也从这场兴奋的旅程中回程了。
回过神来,也许你鄙视这老小子不够帅气,这把年纪中状元这么得意扬扬,这中举小作文写得生怕别人知道得不够详细——虽然客观来说,四十岁的状元已经算年轻,大部分读书人的命运都是“五十老布衣”。也许你羡慕他的荣耀,毕竟整个中国科举史上的状元只有600左右,而单2024一年,清北招生已经超过6000人,他确实有资格为这惊人的运气和背后的努力而骄傲。
这都是很自然的想法,但,稍待片刻。
请往上翻——翻到你跟同科进士面对面分两排站着的那部分。
请仔细看第二行人名。
有没有发现熟悉的名字?
如果你对清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,那你一定不会放过“张英”这两个字。
这位此时还不出挑、只被草草列了一下姓名的青年,此时只有三十岁。他是二甲第四名,远不能与此刻最为风光的状元郎缪彤相比。
清代《折叠式“升官图”》,中圈为六部衙门系列,包括翰林院衙门
但在之后数十年间,这位二甲第四名的人生却爆发出最灿烂的光彩——累迁翰林院学士、兵部侍郎摄刑部事、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、会试正考官、文华殿大学士,成为天下人所共知的贤宰相;他寄回安徽桐城祖宅的家书,使得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的箴言与六尺巷一起成为古今廉政教育的范本。他不仅位极人臣,还以文名、词名著称,有各种诗文集、学术著作,还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鼎鼎有名的家训——《聪训斋语》。
别人写家训或许可以不看,但张英的家训,还是不得不看的——因为他的儿子,是大清第一汉臣,张廷玉。
以张廷玉传说级的咖位,他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,暂且按下不表。在此只需记住,“父子双宰相”“三世得谥”“四世讲官”“五朝金榜题名”“六代翰林”“七世为官”等辉煌到离谱的家族成绩,说的便是桐城张家。曾国藩想必很羡慕,因为他曾苦口婆心地叨叨他家子弟:“颜黄门之推《颜氏家训》作于乱离之世,张文端英《聪训斋语》作于承平之世,所以教家者极精,尔兄弟宜各觅一册,常常阅习。”
人生是一幕长篇戏剧。有人早早迎来了高光时刻,有人却要厚积薄发,磨砺而生光。但不论此刻是高峰还是低谷,一切都尚未结束——尽人间风波跌宕,谁知前途何处?举目皆无涯旷野,笑看云卷云舒。
祝各位高考考生
都能以各自的步伐
奔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!
参考资料:
1.胪传纪事内容及目录-识典古籍
2.胪传纪事:康熙六年新晋状元眼中的康熙与“佟国舅”(张英入榜)[清溪书屋]→[稽古右文·康雍梦华]-清朝康熙、雍正时期历史为主的清史网站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拟稿:市地方志办编纂处
审核:市地方志办编纂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